2022年新增28万亿,为何老百姓没感觉?

th 1 3 - 2022年新增28万亿,为何老百姓没感觉?

 

 
前几天,中国人民银行
公布了2022年的人民币广义货币M2发行量:
266.43万亿元
这个数字
相比2021年底的238.29万亿元
足足增加了28万亿元
28万亿的广义货币发行
导致大量吃瓜群众懵逼
直呼钱到底去哪了?
不过我看了一圈
大部分媒体都是用28万亿做噱头
并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去年新印的28万亿广义货币到底去那了?
首先,你没有看错,在过去一年之内
以M2来衡量的人民币数量
净增长了28万亿元
转换成年增长率是11.8%。
再转换一下
以M2相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财富比例来衡量
过去一年,如果你持有人民币现金
实际贬值了12%。
28万亿元,按照当前汇率折算成美元
大约是4.2万亿美元
而这个世界上
实际上只有4个国家的GDP超过了4万亿美元:
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
也就是说
我们过去一年额外的、新印出来的人民币
都抵得过德国的GDP总量了
那么放到历史上来看,12%,
算是很高的贬值幅度么?
其实并非如此
1993年,人民币M2一年猛增近37%;
2009年,人民币M2一年猛增27.6%;
更别说在中国还没有M2
只有现金加存款的时代
1658年代的66%,
1984年的40%,
相比之下,现在的这个12%,
简直是毛毛雨了
根据央妈公布的数据,1993年的时候
人民币M2的发行量还只有3.5万亿元
短短的30年间,已经变为266.4万亿元
足足增加了75倍还多
算下来平均每年的增速在15.55%,
所以
12%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较低的贬值幅度了
在信用货币时代
为实现所谓的“经济增长”,
广义货币的发行量
一定要芝麻开花节节高
绝对不能有任何一年减少——实际上
别说减少了
哪怕是广义货币每年额外增加的速度
稍微慢一点点(低于社会平均借贷利率)
经济就会出大问题
就最近10年来看
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
转向了“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人民币M2的增速
相比以前的确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
特别是2016年以来
每年M2增长率,基本都在10%以下
2022年的12%,算是6年来的最高值
因为当代社会的GDP是以名义货币来计价
在信用货币时代
只要广义货币的增速上去了
除非遇到2008年或2020年那种极端的通货紧缩
那么GDP的增速
通常也会跟随着高速增长——实际上
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史
已经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很遗憾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22年高达28万亿元的货币增发
却并没有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
无论是官方GDP增速(3%)
或是名义GDP的增速(5.8%)
反而双双创下除2020年之外的几十年新低
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就要查看一下
这28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
从哪里来的?
又去了哪里?
为什么没有带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广义货币M2的统计规则
M2是指: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胀的压力状态
具体来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中:
就是屏幕上的这些统计方式
也就是说
M2统计了所有在银行里的存款
以及所有在企业和老百姓手中的现金
现金是相对很小的一个部分
要想知道新增M2的来源
其实就是了解这些存款的来源
不过,在当代的信用货币社会里
如果寻找每一笔存款最初的源头
99%以上
都可以追溯到金融系统所发放的贷款
——这就是著名的“贷款创造货币”的理论
根据上面的表格
2022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1.3万亿元
其中
居民部门(表格中“住户贷款”)
从金融系统中得到的新增贷款总额
只有3.83万亿元
而其余的17.5万亿元贷款
都是企业和政府贷款
所以实际答案就很清晰了
简单说,新增28万亿元货币
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企(事)业单位贷款而创造出来的
——这些贷款
绝大部分都是与g有关的GY企业或事业单位得到
然后
经过一系列的经济循环
转换成为个人、企业以及ZF的财政存款
进入M2的统计中来
现在,大家可以想想看——
能把这21.3万亿元的“企事业单位贷款”,
转换成28万亿元存款的
都是哪些人?
是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和中小企业
都没有从这新印的28万亿元中得到多少利益
反而是那些原本就与有钱的一些大型企业、
事业单位有关的人和企业
得到了钱
按照当前经济活动的计算方式: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从投资上看,我们中国的大手笔投资
基本都是由政府部门所主导
在当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已经超前完成
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债务严重、城投债违约暗流涌动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尽量能维持着借新债还旧债就不错了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块儿
自然就哑火了
净出口这事儿
更多地取决于海外需求而不是我们自己
2022年以来,因为美联储的加息
海外需求逐步遭受抑制
增长不佳很正常,没啥好说的
说到底,要想让中国的经济有所起色
只有国内消费能起到顶梁柱作用
可是现在,新印的28万亿元
绝大部分都进入了那些企业和与之有关系的富人们口袋……
一个年收入5万元的普通人
额外得到了1万元钱
因为他本身有相当一部分日常的消费需求都没有被满足
所以,他有很大可能
会选择额外去花掉这1万元
这也意味着
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会增加1/5
一个年入1000万元的富人
他的基本需求原本都已经被满足
你一顿吃5个包子,他吃不了十个
就算额外得到了200万元的钱
要么他不会花这个钱
要么只是额外地买一些豪车、珠宝之类的奢侈品
所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很可能只能增加1/50甚至更低
所以,一年额外印出来一个德国的GDP
结果2022年的经济增长却还是这么差的原因
这不一下子就清楚了么?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有!
当代社会,信用货币发行
说白了就是一种财富分配的工具
而中国传统的通过企业单位
发放超量信贷拉动经济的模式
在社会上物资较为紧缺的时代
可能也是合适的
因为只有将信贷赋予到企业那里
鼓励企业生产出更多货真价实的商品
才能真正增加社会财富
整个国家也才能越来越富裕
但是,今天的中国,传统的商品生产
早已不再是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
不是说生产潜力没有发挥
不是说物资产出不够丰富
而是社会的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普通劳动者没有更多消费能力去购买相关商品和服务
亟待提高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中国还是采用传统的、
为企业发放超量信贷的经济刺激模式
其效率
必然是越来越低的
2020年5月,中央首次提出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
以后要更多地依赖于国内消费而不是国际市场
以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来看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劳动者收入占比
却连世界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因为很多不发达国家
劳动者在经济成果分配中的占比奇低)
远远低于德国、法国、美国、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
在接下来几年里
要想改善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唯一的思路
就是提升劳动者在经济分配中的占比
改变以往依赖于企事业单位贷款来发展经济的模式
说简单点
就是要 靠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2021年
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26万美元
而当年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22万美元——
这是300多年来
中国人均经济产出第一次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这也意味着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等发达水平
如果继续像以前那样
过分重视企业和政府
忽视劳动者的报酬
那么“拉美化陷阱”正在等着我们——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通货膨胀严重,政府赤字率居高不下
动不动就爆发金融危机……
未来的中国经济
如果不想陷入“拉美陷阱”,
改变传统的货币发行模式
提高劳动者在经济分配中的占比
降低全国的贫富差距
提高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
这可能是唯一的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